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
观音菩萨妙难酬,清净庄严累劫修。
三十二应遍尘刹,百千万劫化阎浮。
瓶中甘露常时洒,手内杨柳不计秋。
千处祈求千处现,苦海常作渡人舟。
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圣诞日。观音菩萨是中国佛教供奉的四大菩萨之一,是民间影响最大、信仰最普遍的菩萨,是大慈大悲的化身。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大悲心,是佛教的基本精神。
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慈悲是佛道之根本”,“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,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。”《光荣经》也云:“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。”即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,称为慈;同感其苦,怜悯众生,并拔除其苦,称为悲,二者合称为慈悲。
在《佛说法集经》中,观世音菩萨说:“菩萨若行大悲,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。”其“慈能与乐、悲能拔苦”的思想,充分彰显了佛教“众善奉行、自度度他”的理念。观音菩萨的慈悲心,视一切如自己的儿女,以爱心呵护之,以智慧调教之。对受苦的有情表达同情心、同理心及关怀心,具有以众生苦乐为己苦乐之同心同感,故称无缘大慈;因其悲心广大无尽,故又称同体大悲。
据《大智度论》卷四十、《北本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五等载,慈悲有三种。在《涅槃经》中,佛说四无量心时,又将慈悲分为三类,两种分类基本相同:
生缘慈悲
又作有情缘慈、众生缘慈。这种慈悲观视一切众生如赤子,而与乐拔苦。众生,包括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六道众生。六道众生无论是胎生、卵生、湿生或化生,凡有生命,无不有苦。佛和菩萨因见众生苦,遂起慈悲心,恒思拔苦与乐。
生缘慈悲只是属于初发的慈悲心,乃凡夫的慈悲。因凡夫烦恼未除,我执未断,内见有我,外见有人,人我之间,又有亲疏之分、冤亲之别,所发的慈悲未能做到冤亲平等。因此,这样的拔苦与乐的慈悲是有限的,非无限的慈悲。三乘(声闻、缘觉、菩萨)最初的慈悲亦属这一种,故称小悲。
法缘慈悲
因缘五蕴等法和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,名法缘慈,是圣人所能做到的境界。因还没有成佛,还在跟佛学习,佛说尽虚空遍法界、万事万物都是一体,就按照佛的教导去做,像佛一样,对法界一切众生都生起慈悲心。虽然已经悟到诸法无我这个真理了,没有分别、执着了,并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平等对待,都能生起慈悲心,但他还会有起心动念,还是在学习阶段,所以叫法缘慈悲。
这里的法,广则指宇宙万有诸法,狭则指佛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,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,悟无生理,断我执,证真空涅槃。
如《涅槃经》言,“法缘者,不见父母妻子亲属,见一切法,皆从缘生,是名法缘。”这种慈悲是三乘圣人的慈悲,但度生不广,智慧有限,也非无限的慈悲,称为中悲。
无缘慈悲
无缘,指心无所缘。因为诸佛菩萨以无上智慧证实相真理,知生佛平等、圣凡无二,不住凡夫之有为,不住二乘之无为,亦不住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离诸妄想分别,心无所缘。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对待一切众生都无差别、无条件的慈悲,平等拔苦与乐,名无缘慈悲。
无缘慈悲,是以智慧为体、慈悲为用。入世救世,既平等无私,更广大无限,尽未来际,爱护众生,拔苦与乐。这种慈悲远离了分别,是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,是最高的慈悲境界,也是佛的境界。观音菩萨所发的大愿,就是像佛那样的慈悲,因此称她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。
在佛教中,慈悲心不仅是修行大乘佛法的关键,也是福报的源泉。在现实生活中,人有时会被爱执、瞋怒、贪欲、嫉妒和其他烦恼所掌控,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不义之举。人与人,个体与整体,民族与民族,国与国之间,都会因为利益产生冲突,甚至爆发战争。只有常怀慈悲心才能净化个人身心,完成人格,利益大众,消除仇恨和伤害,让世界祥和。
让我们学习菩萨的大悲,力所能及地理解他人,帮助他人,从自身做起,念念不忘爱护一切众生。只有这样,才能从善如流,积累福报功德。